|||||

天津洛奇·溪塘精品民宿酒店

近年来,中国的改造项目逐渐增多,而项目的主题,也逐渐从城市向乡村过渡。然而我们所遇到的乡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乡村,它本质上更多的是城市人视角的乡村和满足城市人想象的乡村。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民宿这种建筑类型,则成为了城市生活介入乡村发展的一种极为方便的载体,它所满足的,是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想象。而这个项目,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原本的建筑改造成某种用于城市人们逃遁城市生活的园林,创造一种城市人视角的“非城市”体验。

项目坐落在天津蓟县郭家沟,其场地位于郭家沟村落的中心,南北各有一片自然水面,西邻大山,东临村落。在项目场地和东边村落间隔着一大块空地和一条主干道,村落内部的道路呈扇形分布并最终汇集到这块空地。现状楼群是青瓦坡屋顶、灰砖墙体承重的单层建筑,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现有条件,对建筑主体结构及材质进行了保留甚至凸显,在此基础上,我们置入了钢结构白色方盒子、玻璃幕墙、木格栅等现代材质及形体,以求得新与旧之间的平衡和融合。

▽夜景

鸟瞰视角下的秩序感和拼贴感,寻求新旧关系的对话。在公共空间区域中,我们对广场及入口做了三个处理:1.引入静水面,形成不同亲水方式,激活广场的公共活动性。 2.主立面采用新旧材质形成层次丰富的拼贴效果。 3.将主入口处理成一个空间以及框景器,供人茶歇休息及提供引入性。中庭是一个双重属性的空间。当茶室和主入口的门关闭的时候,它是一个可举办集会活动的内院;当门打开时,它是入口广场的内向延伸。后山以景观处理为主,这里有一个供人休息观景的露台,还有枯山水景观作为露台和自然山色间的过渡,对自然景观以还原保留为主。

▽酒店入口

▽中庭

通过室外廊道这种半室外空间,我们将各楼串联在一起,将原本分散的多个独栋,改造成了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单体建筑;并通过新增墙体或者体量,将原本公共的建筑之间及沿湖的室外空间转换成了内部庭院、天井、房间等私密空间,每一个房间的进入过程都是从公共到半公共再到私密的一系列园林空间的经历。而原本私密的中央庭院则被改造成了由茶室、大堂、主入口、餐厅等公共空间围绕的中央公共区域,这个新的庭院空间联系了属于村民的广场和后山,并成为了住客和村民可以共享的一个公共中心。

▽室外廊道将各楼串联在一起

▽客房外的庭院

▽茶室外的后山

公区室内主要有大堂、茶室和餐厅。其主要特点是:1.通透性,室内外融为一体。2.开敞的大空间,容纳公共活动。3.差异性,三个空间形成各自的调性。半公共空间区域是连接公共空间区域和私密空间区域的中间地带,主要呈现为一些室外廊道及公共庭院,这也是园林式空间特点表现最强烈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五个处理上:1.高差处理。2.顶棚的开口处理。3.对景处理。4.框景处理。5.铺装处理。最终使这个区域形成走走停停、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体验。私密空间区域主要有客房和庭院构成。现有建筑的内部空间存在如下问题:1.面积不够大或过大。2.房型过于狭长。3.房型单调。我们分别用区域细分、差异化房型等手段回应这些问题。

▽接待大堂

▽餐厅

▽茶室

民宿酒店区别于传统酒店的核心在于其拥有庭院,这使室内外空间关系更丰富多样,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设计了五种院落类型:1.单向型。2.前后型。3.一字型。4.岛型。5.三院型。最终,尽管这些客房彼此紧靠,但通过庭院关系的处理,每户都有着独立置身自然的感受。对庭院本身,我们主要做了三个处理,首先是亲水性处理:庭院内整体铺设防腐木作为休息平台,移除湖面中央亭子还原水面开阔感,利用高差营造退台消解陡峭感,庭院内引入静水面形成无边水池。其次是空间的细分处理:每个庭院内各有一颗景观树,小庭院采用软景及家具的方式丰富空间层次,大庭院置入格栅、雨棚等轻体量来细分空间。最后在立面处理上,在通透感极强的玻璃幕墙基础上,我们引入了白色格栅或隔板,消解了因砖墙给建筑带来的厚重感,且在体量虚实层面丰富了立面的层次。

▽客房

▽改造前

项目分析图:

    ©️方石建筑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