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北京|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空间改造

北京·隆福寺文化中心改造设计

文化中心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大厦

正如一首古诗中写道的:“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几个世纪以来,隆福寺见证了京城的繁华与兴盛。时至今日,都市的高速发展让它的光辉淹没于高耸的摩天大楼之中。人们只能在胡同四合院的间隙之间,瞥见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京城地标——隆福大厦。时间磨砺的痕迹依然深深印刻,它无言伫立,接纳遗忘,也静候新生。随着隆福文化中心的改造完成,沉睡的隆福寺在钢筋水泥的骨架里再次苏醒,在这座古城中继续撰写这属于它的篇章。

位于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寺殿宇经过几十年间的变迁早已恢弘不再,此次的全新改造将再次赋予隆福寺新的使命。既然历史已无法被改写,倒不如推到彻底重建。于是,承接隆福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后,万橡设计舍弃了修旧如旧的方案,只保留原建筑的框架,建筑的外立面、屋顶、庭院等全部进行重新的建造。虽是一个小项目,整个改造过程却历时了四年。

隆福大厦既有着过往的荣光,也不缺少遗憾。大厦顶楼承重极其有限,无法荷载一座真正的皇家园林,四个巨大的排烟井牢牢占据庭院主要的交通节点,像一位老者不肯丢掉的固执一样。于是,我们用轻质景观、薄水覆面、草坪花箱、寥寥松竹建构了现今这个简洁克制的现代庭院。而排烟井则被砖石错层包裹。夜幕时分,灯光透过风孔照射而出,如同摇曳的井中月色。遗憾与新生,只一步之遥。

日落时分,从东西红墙上的观景窗向外望去,老城里的青灰色民居紧密排布,金色余晖映在视线尽头那些高耸的CBD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同时也在闪烁于老城琉璃瓦房的屋顶上。这是东西观景轴上绝无仅有的好风景,新城古都仿佛在这一刻交织在了一起,形成独属于京城的海市蜃楼。历经风雨的隆福寺,经过手艺精湛的现代匠人的拂拭,换上了为其打造的新装。我们试图打开它、重塑它,却又担心它不合时宜。直到如今,它以全新的姿态重现于世,风采更甚从前。置身其中,才知觉到不是我们在守望它,而是它在守望我们。隆福文化中心以它自己的方式计算着时间和文明的变迁,也以自己的方式和这座城市血脉相连。

隆福寺正觉殿中幸存的三架藻井现今陈列在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现在,顶部高挑的角殿和45度斜梁恰好留出了一个高悬于头顶的空间,等待着用现代主义手法对原有藻井的重现。繁复的水藻、莲花、云纹和星云纹样被除去,简素梁架遵循原有的搭建制式旋转、上升,直至顶部,最终还原了“斗八”藻井严谨而壮观的面貌。东西厢房的平屋顶构造被小而规则的方形藻井覆盖,严肃里也透出质朴亲和。这是用当代设计手法对传统的致敬。

古人造藻井,期待“井中水”能使木结构能免于烈火,但隆福大厦却未能免于火劫。再此次的改造中,所有木饰面的防火等级都极高。传统的浪漫想象通过现今的精湛工艺和一流材料得以保全,这是现代建筑手法的优势之一。对于隆福寺,复原或颠覆都不是重建的最佳法则。大殿昭示着传统之美、而庭院则展示着艺术之美。在现代混凝土结构框架之中,室内地面却沿用故宫金砖古法,特殊泥料需经几日的沉淀、压制。在殿外,灯光清晰地勾勒出了飞檐和梁柱的轮廓,并照亮廊道,同时也在置石和景观身后描绘意境。

在殿内,光则是代替人声的讲述者,建筑的木构件、优雅的天花在光影被完美地呈现。穿过大殿,眼前是大量的留白铺陈,甬道以简洁理性的现代感承接身后的传统,也与当代接壤。室内庄重的色彩与纹理质感,令现代材料也深蕴着古典的韵味。在殿中,东西方的当代艺术品相互交融,古老建筑纹样经阳光拓写落于其上。新与旧之间的无声对话自然地展开,当你静下心,仔细聆听这番对话,身心都会透彻一番。

项目空间信息:
  • 空间名称:隆福寺文化中心改造
  • 空间类型:商业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
  • 空间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5号隆福大厦
  • 设计公司:万橡建筑设计
  • 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 空间主材:实木、木饰面、石材、御窑金砖、古铜、白色乳胶漆
  • 建筑摄影:万橡建筑

 

编辑版权©️SOHO设计区(sohodd.com),禁止以“SOHO设计区”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如转载请注明转自“SOHO设计区网站”。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